本项目以棒果芥属(广义)为研究对象,将室内外观察与居群生物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其模式及凭证标本的考证及野外居群调查,找出分种的综合形态指标,对种进行合理划分。同时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叶表皮微形态及叶片脉序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该属及其近缘类群的划分进行综合评价,界定棒果芥属(狭义)的范围并确定其种类,探讨棒果芥属(狭义)与其近缘属(爪花芥属、桂竹香属)的关系,确认棒果芥属(狭义)的系统位置,为十字花科其它存疑类群的形态分类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棒果芥属(广义)是十字花科属级分类中存在问题较多的属之一。各种文献记载的数目、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分分和和,全凭一份份标本,不同的学者各抒己见。本研究将室内外观察与居群生物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对其模式及凭证标本的考证及野外居群调查,同时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该属及其近缘类群的划分进行了综合评价,界定出棒果芥属(狭义)的范围,并确定该属仅有一种,即棒果芥Sterigmostemum capsicum (Lamarck)Ruprecht,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亦有分布;同时也初步确认了其近缘的爪花芥属的种类组成及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对棒果芥属(广义)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其形态学与野外居群调查相结合,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于十字花科的分类较为可靠,并且行之有效。而孢粉学的特征在十字花科属的水平上没有明显的规律;细胞学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该研究结果对于十字花科其它存疑类群的形态分类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黏粒阳离子交换量估测模型的优化研究
中国一新记录属——厚隔孢属(Chlamydopsis)
变豆菜属15种植物的果实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高原芥属的系统学研究
广义拂子茅属的系统学研究
欧亚广义紫菀属(菊科)的系统学研究
广义粉孢牛肝菌属的系统学研究与新属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