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包括在校大中学生群体)日益严重并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借鉴以往在物质成瘾神经生理机制领域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和研究范式,基于一些零散的针对网络游戏成瘾的生理机制研究结果,本研究采用线索诱发渴求范式,综合静息态和任务态fMRI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四类不同的被试群体在与网络有关/无关的视觉刺激下大脑活动的异同揭示青少年网络成瘾形成的脑机制;通过三个互有关联的实验设计围绕着网络成瘾的三种不同形式的戒断条件对网络成瘾戒断过程的脑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发现与网络成瘾戒断相关的大脑区域及与网络成瘾特定阶段相关联的神经回路,从而揭示青少年网络成瘾形成及戒断的脑机制。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网络成瘾机制的相关理论,其研究成果还将为从生理特征角度诊断网络成瘾奠定基础,而且还将为以后从新角度干预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奠定理论基础。
在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的资助下,综合使用问卷法、认知实验任务和fMRI技术,我们围绕着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认知特点和神经生理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了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机制的理解。目前已经在PloS one, Psychiatry Research,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心理学报等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9篇学术论文,其中中文核心6篇, 被SCI收录的期刊论文3篇。此外,目前在修或在审的SCI论文3篇(均已标注该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进展:.1、采用投骰子(Game of Dice Task, GDT)和杯子任务(Cups task)探讨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者的风险决策这一认知行为的特点和机制。结果发现网络游戏成瘾者不能有效地利用反馈信息是其偏好风险决策的原因(yao, zhang*, et al.,2014);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风险偏好更多地体现在损失情境下(yao, zhang*, et al, 2015)..2、在跨期决策的脑机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采用参数式功能性磁共振设计,通过系统操纵个体在跨期决策中的近期和远期获益的数量大小,结果发现个体的背内侧前额叶后部受到近期效益的调控;而与之相邻部分的活动受到远期效益的调控。并且这种现象在网络游戏成瘾者和网络正常使用者具有共同性(Wang, et al, 2014)。.3、渴求是成瘾的核心特征。采用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探讨了背景性渴求在网络使用时间与青少年网络成瘾间的中介作用(张锦涛等,2014);同时还发现背景性渴求中的积极结果预期同感知到的同伴对网络成瘾态度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低结果预期下,同伴的态度可以负向个体的网络成瘾程度(刘璐等,2013)。.4、围绕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探讨了亲子关系和同伴影响对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结果发现亲子关系会通过影响儿童的孤独感进而影响到青少年网络成瘾(张锦涛等,2011);而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既会直接影响、也会通过同伴压力间接地影响到青少年网络成瘾(张锦涛等,2012)。.5、引进了两个用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测查工具,并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了初步的信效度检验(张锦涛等,2012,2013)。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神经机制与干预研究
基于脑电与功能磁共振融合的青少年吸烟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对比研究
网络成瘾心理依赖脑机制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