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在前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克隆了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PP2C)基因ZmPP2Ca,证明其在干旱胁迫下下调表达。新近在拟南芥上发现了脱落酸受体样蛋白PYL,与脱落酸结合引发构型变化,阻止底物蛋白进入PP2C活性中心,抑制其蛋白磷酸酶活性。本项目计划同源克隆玉米PYL蛋白基因开放阅读框,原核表达纯化PYL和PP2C蛋白;结合运用圆二色谱、三维核磁共振、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分析PYL和PP2C蛋白的空间结构关系,用酵母双杂交法证明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结合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Northern杂交、酶联免疫吸附和底物抑制分光光度法,研究耐旱性不同玉米自交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内源脱落酸积累与PYL蛋白基因表达和PP2C酶活性的关系;探明PYL蛋白和PP2C酶在玉米脱落酸介导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为玉米耐旱等抗逆性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课题组在前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克隆了玉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PP2C)基因ZmPP2Ca,证明其在干旱胁迫下下调表达。2009年在拟南芥上发现了脱落酸受体样蛋白PYL,与脱落酸结合引发构型变化,阻止底物蛋白进入PP2C活性中心,抑制其蛋白磷酸酶活性。本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酵母双杂交实验、双分子荧光互补等实验,从玉米基因组数据库中同源搜索、筛选到ABA受体样蛋白PYL共13个成员,分属3个亚家族,ZmPYL9-ZmPYL13为Ⅰ亚家族,ZmPYL4-ZmPYL8属于Ⅱ亚家族,ZmPYL1-ZmPYL3属于Ⅲ亚家族;PYL下游蛋白PP2C家族成员130个,分属16个亚家族,其中A亚家族有16个成员,与ABA信号途径密切相关。从玉米B73 cDNA中克隆得到ZmPYL基因12个完整序列,分别命名为ZmPYL1-12;ZmPP2C基因16个完整序列,命名为ZmPP2C1-16,这些基因在10条染色体上随机分布。没有染色体偏好性。其中A亚家族3个分别是ZmPP2C12, ZmPP2C14和 ZmPP2C16。酵母双杂交实验表明PP2C的A亚家族更强烈地受到ABA诱导,与PYL互作强烈,显示蓝斑。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测定,也印证了上述结果。用玉米原生质体为材料,对有蓝斑反应的组合ZmPYL3-ZmPP2C16进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表明在玉米体内ZmPYL3-ZmPP2C16在ABA 诱导下有强烈的互作关系。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PP2C确实参与了ABA信号途径,可能与ABA诱导的抗逆性有密切关系,为深入理解玉米抗逆性分子机理以及改良抗逆性奠定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拟南芥类受体蛋白激酶CRKN1在脱落酸信号转导中的功能研究
鉴定脱落酸结合蛋白的受体功能
磷酸酶ABI2在受体蛋白激酶FERONIA调控脱落酸与逆境响应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拟南芥AtRGS1蛋白在脱落酸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