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黏膜损伤可引发可致命的内毒素血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含胃肠屏障保护作用物质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重要的临床治疗方法之一。但现可利用活性物质种类少,且非特效,是限制该治疗途径的瓶颈。前期研究显示药食两用海洋贝类-牡蛎,其蛋白酶解肽具促进胃肠道功能和免疫调节作用,但具体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未明。因此项目以大鼠肠上皮细胞体外增殖模型为快速活性筛选手段,结合超滤膜和现代色谱等技术手段追踪分离牡蛎活性肽,利用现代波谱学和蛋白质测序等手段分析其组成和结构。并利用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所得活性肽开展活性评价和机理研究。重点考察牡蛎活性肽在保护肠道上皮细胞完整性,对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次黄嘌呤产生大量ROS破坏肠道组织细胞途径,以及内毒素诱发TNF-α激活iNOS进而产生过量NO途径的影响。项目若顺利完成,有望为肠内营养支持方法保护和修复胃肠黏膜屏障提供新的候选活性物质以及理论和实验技术上的支持。
本项目以IEC-6(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株)、RAW264.7(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株)和小鼠T淋巴细胞等建立体外活性筛选评价模型,研究了香港巨牡蛎肉不同酶处理产物及分离纯化肽组分对多种细胞活性模型的作用效果,分析其作用机制,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牡蛎肉胰蛋白酶水解成分及分离肽组分促进IEC-6细胞株增殖及细胞迁移的作用明显,并能降低LPS致TNF-α的表达水平,显示出促进受损肠黏膜上皮细胞迁移修复,抑制促炎因子产生的作用;(2)胰酶水解产物及分离肽成分可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及吞噬能力,并下调LPS所致NO水平,而对小鼠T淋巴细胞ConA转化作用效果不明显,显示出一定免疫调节作用;(3)对牡蛎肽活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和表征,其中含量较高的肽成分主要来源于牡蛎肌动蛋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血根碱对断奶仔猪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土壤对仔猪肠道菌群平衡及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
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肠道黏膜屏障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谷氨酰胺对大豆皂甙致大菱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