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环境敏感带、季风区入手,综合选取典型风成沉积、湖沼、泥炭、石笋和树轮记录,进行2.1万年来短尺度(千年-百年和更短)气候事件精确定年和多指标分析,建立有可靠年代控制的代表性气候代用指标时间序列,进行空间对比,探讨我国不同环境单元典型气候冷暖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差异响应及其空间格局;通过对典型考古遗址、高分辨率地质记录的元素示踪分析,建立数理模型,尝试分离最近5000年来气候自然变化序列中的人类活动信号,为评价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及其程度提供基础数据;在季风区或环境敏感带用数理统计手段集成获得具有明确气候指示意义的综合指标序列,为数值模拟提供可信的边界条件,探讨太阳辐射变化条件下,海-陆-气耦合过程、高低纬气候相互作用对2.1万年以来气候突变事件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为客观认识当前人们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做出积极贡献。
围绕项目研究目标,在我国环境敏感区进行系统野外考察,获得大量湖沼、树轮、石笋等高分辨率地质/生物记录;在可靠年代学和多气候代用指标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环境敏感区最近2.1万年以来气候快速变化特征开展综合研究,取得系列成果。.通过探索沉积物14C测年和数据校正新方法,解决了湖相沉积物14C年代数据碳库效应校正难题,为建立环境敏感区最近2.1万年气候事件序列提供了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湖泊岩芯、树轮和石笋记录,建立了最近2.1万年以来不同时段有可靠年代的气候指标时间序列和综合集成指标曲线,明确了环境敏感区2.1 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基本特征及主要气候事件与全球记录的异同;利用湖沼沉积和石笋δ18O指标探索了古气候要素值(温度/降水)定量重建和气候趋势预测的新方法;通过14C测年及同位素示踪研究,确定了史前“小巨人”的食物类型并将中国烧制砖的历史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发表论文 25 篇,SCI论文 14 篇,申请专利 2 项。依托项目工作培养和正在培养博士研究生3 名,硕士研究生4 名,项目成员5人获职称晋升,培养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青年研究团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dy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with Ag2CO3/Bi2O2CO3 photo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Empagliflozin, a 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 ameliorates peritoneal fibrosis via suppressing TGF-β/Smad signaling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S)-14-Methyl-1-octadecene,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Peach Leafminer Moth
An alternative conformation of human TrpRS suggests a role of zinc in activating non-enzymatic function
最近一百万年中国-塞尔维亚黄土沉积粘土矿物记录对比及其环境意义
90万年来黄土中记录的极端气候期及其时空变化
最近两万年特征时期季节分辨率洞穴石笋记录研究
最近15万年中原地区冬、夏季风强度及干湿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