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储量变化与土地的自然状况和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是当今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三江平原是我国沼泽湿地面积分布最大的地区,也是近50年来湿地开垦面积最大的地区,沼泽湿地垦殖对区内土壤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垦殖和退耕还湿年限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溶解有机碳)变化及相互关系,不同碳组分动态与有机质输入的关系,土壤呼吸与活性有机碳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土壤水分、温度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矿化的影响等研究,认识湿地垦殖和退耕还湿后,不同阶段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有机碳累积与分解速率变化,及不同碳组分对土壤碳库动态的指示意义,并结合与天然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对比研究,选取有效指标,对退耕土壤的固碳能力进行评价。开展此项研究,有助于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同时也为碳增汇潜力及减排对策提供基础资料。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垦殖对地—气碳交换和土壤碳库影响的研究
垦殖沼泽退耕还湿后温室气体排放与碳汇功能动态变化及控制机制
湿地垦殖及退化对三江平原河流碳输出的影响研究
兴凯湖退耕还湿地碳固持效应及其再湿响应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