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雅鲁藏布缝合带南侧分布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宗卓混杂岩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对其成因机制和大地构造意义还存在很大的争论。本项目拟运用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区分析、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沉积盆地分析等方法,对藏南江孜、萨嘎、萨迦、浪卡子地区出露的宗卓混杂岩和之上沉积的古近纪甲查拉组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实验测试分析。查清宗卓混杂岩和甲查拉组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岩石组成、接触关系、形成时代、沉积环境、物质来源、构造变形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沉积盆地性质、充填特征和演化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宗卓混杂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的关系。本研究的开展将提高对雅鲁藏布缝合带研究的认识,并有助于理解印度-亚洲大陆的早期碰撞过程。
通过四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利用野外填图、地层学、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单矿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多种方法,系统地对藏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混杂岩及相关地层记录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查明了混杂岩的分布、岩块组成、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并初步讨论了其形成机制及其与新特提斯洋俯冲、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关系。.四年期间研究人员前后5次进藏开展野外工作,累计时间150余天。共实测剖面3条,调查路线剖面8条并选取5处典型露头进行岩块填图,统计岩块共计3000余块,采集样品1000余件。针对研究区宗卓、修康混杂岩及甲查拉组共磨制岩石薄片500余片,并进行岩石学分析;完成130件砂岩定量碎屑颗粒统计;对混杂岩内的30件玄武岩岩块开展主微量及Sr-Nd-Pb同位素测试。完成50余件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测试。.宗卓混杂岩与下伏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原始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原地砂岩岩块多顺层分布,基质变形较弱或无变形。岩块定量统计结果表明,宗卓混杂岩中主要岩块类型为岩屑砂岩(60-93%),普遍含少量的硅质岩(4-20%)和灰岩(0.4-20%)。江孜地区还存在玄武岩(2%)、砾岩岩块(1.1%)。基于碎屑锆石的最年轻年龄,同时考虑混杂岩硅质岩的年龄,宗卓混杂岩的时代为古新世,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最早期的产物。.本次研究系统调查和研究了修康、宗卓两套混杂岩。空间分布上,宗卓混杂岩分布在吉定以东、萨嘎-江孜断裂以南,修康混杂岩分布吉定以西、萨嘎-江孜断裂以北;宗卓混杂岩的基底是特提斯喜马拉雅甲不拉组和床得组,具有地层分布的特征;修康混杂岩形成于拉萨地体南缘,基底推测为断层滑脱面;修康混杂岩的岩块组成较为复杂,包括俯冲阶段增生的海山及洋壳物质(硅质岩)、碰撞前和碰撞后的亚洲大陆的岩屑砂岩及碰撞阶段增生的印度被动大陆沉积的石英砂岩。显然,其形成经历了俯冲及随后的碰撞过程,为构造混杂的产物。而宗卓混杂岩为碰撞后形成的,经历了沉积混杂及构造混杂,代表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最早期的海沟沉积。.项目执行过程中,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研究生3名。迄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11篇已正式出版,2篇待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基于可拓学倾斜软岩巷道支护效果评价方法
西藏阿里地区古近纪沉积记录及其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关系
藏南晚白垩世大洋红层的放射虫动物群与古海洋事件
晚白垩世—古近纪重要“温室阶段”的气候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拉萨地块南部正嘎早古新世淡色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对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