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运用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研究手段,如叶相分析法、树木年轮气候学法、植物气孔频度法和共存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分析植物化石的埋藏特征和沉积环境,恢复古植物区系和古植物群落,定量分析古气候,进一步探讨本区始新世植被演替和环境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海南岛是我国现代热带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但我国热带地区古植物学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加强海南岛早第三纪植物区系、植被组成和演替以及古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可大大提高我国热带地区植物化石的研究深度,而且可为保护我国热带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等提供重要的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依据,同时对认识和研究当今的全球变化也具有理论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古戏台传音的秘密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广东茂名盆地始新世植物区系及古气候定量研究
辽宁抚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基于植物化石的古气候定量研究
桦甸盆地始新世基于孢粉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定量重建
江汉盆地深钻记录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及其古气候演化和化学风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