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是由编码AT蛋白的基因突变所引起的,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Leu99是导致AT缺陷症的突变热点,已在多个家系中有报道,但突变导致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目前仍未知。本项目在前期突变AT蛋白体外表达试验的基础上,拟通过纯化AT Leu99Phe突变蛋白,进行一系列功能检测试验(包括与肝素结合试验、抑制凝血因子IIa、Xa等活性)和结构检测试验(圆二色性检测二级结构变化和热稳定性),阐明Leu99Phe突变AT蛋白功能与结构的变化。同时通过对Leu99Ala(丙氨酸置换)、Leu99Ile(同源氨基酸置换)和Leu99Ser(极性氨基酸置换)突变体的研究,进一步阐明Leu99在AT蛋白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此项研究,将进一步了解AT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的结构基础,并对以结构为基础的抗血栓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性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缺陷症是由编码AT蛋白的基因突变所引起的,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Leu99(以下简称L99)是导致AT缺陷症的突变热点,已在多个家系中有报道,本项目对AT L99氨基酸位点突变导致遗传性AT缺陷症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果蝇细胞表达系统及AKTA蛋白分离纯化系统,我们表达纯化了野生型AT以及L99V、L99A、L99I和L99S等突变型AT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及免疫印迹法显示各突变AT蛋白与野生型AT蛋白大小一致,未见明显杂带。通过肝素结合实验,我们检测了重组AT蛋白与低分子量肝素钠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AT L99V、L99A、L99I和L99S突变蛋白与低分子量肝素钠的结合分别为相同浓度野生型AT蛋白的(44.8±3.6)%、(118.9±14.0)%、(15.2±8.8)%和(23.0±8.2)%。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我们检测了重组AT蛋白与凝血酶(FIIa)及活化凝血因子X(FXa)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AT L99V、L99A、L99I和L99S突变蛋白与FIIa的结合分别为相同浓度野生型AT蛋白的13%、57%、3%和29%;AT L99V、L99A、L99I和L99S突变蛋白与FXa的结合分别为相同浓度野生型AT蛋白的7%、51%、1%和25%。将野生型及各突变型AT蛋白的浓度调整至正常AT血浆浓度后,通过发色底物法,我们检测了重组AT蛋白的活性,结果显示野生型AT蛋白及L99V、L99A、L99I、L99S等突变型AT蛋白活性分别为146.5%、21.4%、120.9%、10.8%和39.0%。圆二色性检测显示,AT L99突变后,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其中α-螺旋结构较野生型AT有所减少,而β-折叠结构较野生型AT有所增加。本项目已完成既定研究内容,证实L99位点突变改变了AT的二级结构,破坏了AT与肝素、FIIa及FXa的结合,L99突变使AT蛋白活性下降,从而导致遗传性AT缺陷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猪链球菌LuxS蛋白80,87位氨基酸突变对其结构及调控功能的影响
胰岛素基因突变的新位点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
N-糖基化位点突变对HCV包膜蛋白E2的功能与免疫原性的影响
小黑杨矮化突变株插入位点的基因定位与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