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对“牙髓神经病过敏的外周机制”进行了基础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采用细胞内Ca(2+)浓度测定及免疫组化技术,有以下新发现:人牙髓炎性痛过敏状态下,神经纤维内Ca(2+)显著升高,牙髓中SP、CGRP增多,炎症晚期三叉神经节及其脊束核尾侧亚核内NOS阳性神经元增多,说明以上介质参与了牙髓炎性痛过敏机制。某些药物如吗啡有抑制CGRP释放的作用,有可能控制牙髓神经痛过敏。应用研究参照TENS技术,研制成牙科电子麻醉仪,适用消除磨钻牙齿的痛过敏;临床试用有效率达96.3%,有开发推广前景。今后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探索出临床实用的去除痛过敏的方法。本课题已培养博士2名,发表论文3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3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光遗传学在神经痛外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外周KCNQ通道作为神经痛靶点的可行性研究
外周信号通路改变“打破大脑疼痛环路”治疗灼性神经痛的中枢网络机制研究
外周痛觉过敏及机体自身调制的神经机制- - 5-羟色胺在炎症性疼痛和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