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苜蓿地旱化严重,土壤养分失调,微生物区系恶化,土地生产力日益下降等影响区域草畜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以不同旱作时间序列的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TDR时域反射仪、分离培养基法、熏蒸培养法、BIOLOG EC技术等,测定土壤干层、土壤微生物区系、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等,开展:⑴苜蓿草地旱化特征研究;⑵土壤微生物对苜蓿地旱化响应机理;⑶苜蓿地旱化过程中土壤养分时空变异规律研究。旨在阐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苜蓿地旱化特征,以及土壤养分、微生物对苜蓿地旱化的响应规律,拓宽并提升土壤旱化研究理论,为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以及苜蓿地土壤旱化预测防控与土壤培肥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对宁南山区苜蓿地和坡耕地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微生物区系和功能多样性监测表明:随经营时间延长,0-5m土壤含水量呈CK(11.03)>2a(9.71)>3a(9.56)>6a(8.26)>8a(8.23)>20a(7.58)>10a(7.30)的趋势,土壤干层由2m向下发育,并加剧;苜蓿种植13年后,土壤水分开始恢复。土壤细菌、放线菌、生物量氮均随着经营年限延长,呈先下降,再上升,土壤真菌则相反;土壤微生物群落以6 a、8a、10a为1类,2a、3a、20a、ck为第2类;微生物利用31类碳源AWCD呈10a>8a>20a>6a>CK>2a>3a;多样性指数呈10a>8a>6a>20a>2a>3a>ck,均匀度指数呈2a>8a>10a>20a>3a>ck>6a,丰富度指数以10a苜蓿地最高(25.33),2a最低(12.33)。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贫瘠,速效磷在适量和贫瘠状态之间,土壤钾素适量;苜蓿地表层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0.623-0.794之间,介于一般水平和贫瘠状态;0-5m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0.537-0.640之间,呈2a>CK>3a>20a>6a>8a>10a的趋势。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黄土丘陵区流域景观格局与土壤养分流失研究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物质迁移的影响
黄土高原雨养区苜蓿地土壤质量变化的微生物响应机理
宁南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土壤性状对地表扰动植被恢复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