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最年轻的火山活动地区之一,该区域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侧,属于喜马拉雅强地震活动带缅甸弧地震构造体系。该火山群在南北长约90km,东西宽约50km范围内分布有火山68座,是中国大陆典型的壳幔物质强烈交换区,多种证据表明腾冲火山面临继续喷发的潜在危险。本项研究拟利用腾冲火山区9个宽频台站及周边地区4个宽频带台站的三分量记录,以P波、S波接收函数反演壳幔 S波速度结构,采取共转换面叠加技术探测腾冲及周边地区Moho、岩石圈、410km及610km间断面的深度及变化形态,进而揭示该火山区的热物质来源及其通道,探索腾冲火山群壳幔物质交换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地腾冲火山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防、地热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性支撑。
摘 要.本研究使用腾冲火山台网9个及周边地区4个宽频带台站的三分量远震记录资料计算P波、S波接收函数,利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对界面产生转换波特别敏感的特点及各自的优势,确定腾冲火山区泊松比和反演壳幔S波速度结构,采用共转换点叠加技术探测火山区Moho、岩石圈、410km及660km间断面的深度及变化形态,得到如下研究结果:火山区地壳厚度分布在28~40km之间,地壳平均泊松比布在0.28~0.36之间,区内存在两个约30km×30km的地壳隆起区,泊松比最高值分布于二隆起区.同一台站的接收函数按不同方位和震中距反演获得的区内S波速度精细结构显示出速度明显存在横向差异,壳内局部呈现的S波低速区域可能与现存的岩浆囊相关.火山区9个台站确定的LAB深度在73.58~88.01km之间,周边4个台站的 LAB深度在94.48~101.49km之间,火山区的岩石圈比周边地区明显地隆起,具有由于软流圈上涌引起岩石圈拉张与减薄的特性.火山区9个台站确定的d410平均深度在390 km~429 km之间;d660平均深度在674 km~695km之间;地幔转换带平均厚度分布在256~301km之间,大于全球均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固溶时效深冷复合处理对ZCuAl_(10)Fe_3Mn_2合金微观组织和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滇缅及邻区壳幔波速细结构与腾冲火山深部起源
腾冲火山区温室气体释放规模及其深部碳循环意义
腾冲火山区地壳低速区与热物质运移机制的研究
阿尔山火山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与深部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