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以电子显微学为主的多种微束分析方法研究了黔西南微细粒金矿床中碳质页岩样品中分选的碳质体,发现存在一种新的亚微米-纳米级硫化铁矿物,分子式为FeS2.8-3.1,粒度多在400nm以下,它们包裹于片状碳质体和伊利石矿物中。热稳定性差,易转变为黄铁矿可能的反应为FeS3→FeS2+S,推测其转化温度不超过200-300℃。碳质体中还共生有粒度较大的黄铁矿及独立的纳米级自然金矿物。Fe、As、S与Au的相关性好。这些结果表明在富有机质的泥页岩中发生铁硫矿化作用的同时伴随了微细粒金的矿化。微生物及有机质的特殊矿化作用、低温与还原条件、弱石墨化碳质体的包裹及其硫化铁本身较低的结晶度和粒度效应应是这种FeS3形成和保存的关键条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东北黑土有机质稳定的矿物学机制
松辽盆地东缘上古生界的成因矿物学及有机质热演化研究
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周转过程中碳、氮动态研究
不同性质有机质悬浮的纳米碳管对有机污染物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