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然的环境变化既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出现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导致史前和历史时期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客观地认识史前文化变迁的原因,进而探讨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需要全面了解史前文化发展的环境背景。本研究拟在桂林地区选取四个剖面,通过AMS14C测年建立沉积序列的年代框架,以孢子、花粉、藻类、碳屑和粒度等古环境代用指标为研究对象,恢复末次盛冰期以来该地区的植被演替,推断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变迁,尤其是水热条件变化导致的岩溶区水文过程的波动,同时结合考古和历史资料,阐述环境变化对穴居古人类活动的影响,解决为何该地区在进入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时,人类活动却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困扰考古学和古环境学多年的课题,并建立我国南方岩溶发育区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模式,与世界其它地方的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模式进行对比,拓展对人-地关系研究这一全球变化研究热点问题的认识。
本项目以广西桂林地区BXY、HX、XN和LC等4个剖面为研究对象,获取了8000多年以来的沉积记录。通过AMS14C 测年建立沉积序列的年代框架,以孢子、花粉、藻类等古环境代用指标为研究对象,恢复了8000多年以来该地区的植被演替,进而推断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变迁,同时结合考古和历史资料,阐述环境变化对穴居古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ca. 8435~4155 cal yr BP研究区内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发育,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处于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ca. 4000 cal yr BP之后植被演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气温较前一阶段有所降低,期间存在多次冷暖干湿变化。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研究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沼泽、湖泊有扩张的趋势,ca. 5390~5230 cal yr BP是研究区内降水最为丰富的时期。环境变化对甑皮岩古人类影响重大,日益扩张的水域使古人类食物来源之一十字花科植物等产量递减,加上河流水面上涨,造成蚌壳等食物获取难度的加大,动植物来源的减少可能是迫使甑皮岩古人类放弃穴居生活的原因之一。人类活动是造成桂林地区历史时期森林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上个世纪“大炼钢铁”时期是桂林地区人为破坏森林植被最严重的阶段,大量原始森林遭受砍伐,使该地区石漠化日益加剧。考古资料显示甑皮岩古人类不仅与稻作农业无关,稻作农业的发展在桂林地区出现的时间可能相对比较晚,BXY剖面、XN剖面和LC剖面可能出现稻作农业的时间分别为ca. 550 ~0cal yr BP,ca. 750 ~380 cal yr BP和ca. 1210~1020 cal yr BP。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全新世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
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环境变化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
太湖地区全新世植被、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
鲁北平原东部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