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区河流对地表形变的敏感性为通过水系异常定位可能存在的隐伏活动构造提供了契机。本项目拟以华北平原北部为研究区,通过GIS技术量化研究区内地表水系的形态特征(以河流曲流度和河流宽度为主要指标)并圈定水系异常;在广泛搜集、整理和分析区内活断层探测、物探、钻探与地面形变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理条件和各种人类活动记录解释水系异常成因;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手段相结合,选择2-3个异常特征典型、构造成因明确的地段开展详细的地貌学和沉积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区内河流对隐伏活动构造响应的地貌与沉积记录,初步建立研究区水系对隐伏活动构造响应的基本模式,促进对平原区水系演化与构造活动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此项研究可为区域活动构造的定位提供新的依据,也有助于从地层记录中获取更丰富的构造活动信息(把地层内河型的空间变化沉积记录与地表形变关联),并为类似地区活断层探测提供方法上的支持。
对活断层性质特征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效开展区域震害防御事业的前提和基础。平原区作为人类活动和生产的主要场所,活断层因其地表出露较差,一直是地震地质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地表水系对地表形变的敏感性,利用地表水系空间展布和变化特征获取断层活动性质和特征,是国际上活断层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华北平原是我国震害防御事业的重中之重。本项目旨在通过华北平原北部地区地表水系与隐伏构造的关系研究,探索建立地表水系对隐伏构造的响应模式。项目以1926年成图的顺直地形图为主要数据源,对民国早期的水系展布特征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对河道形态特征沿程变化和河道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重要成果包括:1. 初步建立了民国早期华北平原北部的水系特征数据库;2.根据水系形态的变化特征,研究区水系在空间展布上存在3-4条北东东向的水系形态异常带。这些异常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排列方式可以从构造的角度得到充分的解释。与其他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从水系资料获得的结果和解释与大地测量资料吻合较好;由于新的推测断层与现有的各个时期的区域活断层分布方案之间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仅在局部地段重叠较好),故对种解释的最终确认还需要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查工作。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区域活断层研究提供了新的靶区,也为同类地区(如鄂尔多斯周缘盆地)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以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国东部中强地震活动区隐伏发震构造
祁连山北部基岩河道宽度及其对构造抬升的响应研究
芦山地震的构造特征与地表响应研究
华北平原冬小麦对未来极端气候条件的响应及适应模式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