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物质抛射(CME)早期演化过程相对较为剧烈,涉及众多前沿科学问题,且对CME的空间天气效应起着显著作用,因此在科学上和空间环境保障这一国家需求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项目将以观测资料分析为主,辅以理论模型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CME的早期动力学行为。具体瞄准CME早期阶段约在10个太阳半径以内的膨胀和传播过程,从统计规律(CME膨胀和传播特性的统计规律)、外因(CME与背景磁场和太阳风的相互作用)、内因(CME内部等离子体和磁场结构特性)和起因(CME的源区特性和初发过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对CME的早期动力学行为及相应的源区特性有定量或半定量的了解,构筑起必要的物理模型,并能够为CME对地有效性的预报模式研究提供必要的观测和理论依据。
本项目通过五年的时间,围绕CME 的总体特征、外因、内因及起因开展创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建设了4个CME相关的公开数据库,分别为准同源CME的源区信息及相关参数列表、2007年3月至2012年5月的全晕状CME列表及三维运动学参数、1995年至2015年的ICME列表及相关参数以及2007年到2012年的中等以上地磁暴列表。自主开发模式模型4套,分别为CME的偏转传播模式、磁云拟合模式、CME碰撞模型以及CME自动识别及三维参数反演系统,其中前两个模式已在上述网站公开实现了在线运行,最后一个系统已初步集成到中科院空间环境预警中心的预报系统中进行试运行。.在本项目的资助下,共完成相关论文48篇,其中已发表的SCI期刊论文42篇(含Nature Phys. 1篇,Scientific Reports 2篇,ApJ/ApJL/ApJS 23篇,JGR/GRL 10篇,Solar Physics 5篇,其他SCI期刊论文1篇),审稿中的SCI期刊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先后有6篇论文被选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或美国天文学会(AAS)等的亮点成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8人次,成功主办了ISEST Mini-Workshop(2014, 2015)、International Magnetic Flux rope Mini-Workshop(2015)等小型国际会议,作为科学组织委员会成员和召集人参与组织国际会议若干次。.期间培养长江学者2人(汪毓明2013年特聘教授,张捷2016年讲座教授),优青2人(刘睿2012,苏振鹏2014),骨干成员申成龙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项目负责人汪毓明获2012年首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4年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2015年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青年科学奖等奖项,2016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并被国际期刊《JGR – Space Physics》聘为亚太区主编(Editor),2016年底被AGU聘为地球物理学卓越教育奖评奖委员会委员;申成龙获2013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先后资助研究生20人、博士后6人,培养博士3人、硕士4人,其中中科院院长优秀奖1人、教育部国家级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1人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基于协同表示的图嵌入鉴别分析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日冕物质抛射现象的研究
日冕物质抛射及其对地效应的整体行为研究
日冕和日冕物质抛射的雷达探测方法研究
日冕物质抛射的行星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