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休克蛋白70-1基因(HSP70-1)与心理应激相互作用影响人类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其作用的脑神经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将通过整合行为学、分子遗传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以不同的HSP70-1基因型(GG、GC、CC)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应激和非应激样本的各基因型组的行为学(情绪、情绪调节、自传体记忆及神经心理等)数据、负性情绪加工过程中的磁共振和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数据,并应用功能连接分析和有效连接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数据分析,以揭示HSP70-1各基因型组在应激条件下的行为特征,以及情绪加工过程中各脑区激活模式的神经网络关系及时空特征,进一步探讨各基因型组的行为特征与脑激活模式的关系,为揭示应激遗传易感性的有关神经机制提供新的实验证据,将丰富脑成像遗传学研究资料,在探讨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途径方面有重要意义。
热休克蛋白70-1基因(HSP70-1)与心理应激相互作用影响人类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但其作用的神经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结合行为学、分子遗传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不同的HSP70-1基因型(GG、GC、CC)大学生组在心理应激条件下的行为特征及fMRI、ERPs的各脑区,尤其是边缘系统的激活特征,获得以下主要的重要发现:(1)比较HSP70-1三种基因型(GG、GC、CC)组在MIST中文版心理应激任务所诱导的高应激状态下(由即时检查唾液皮质醇浓度这一客观指标所确立)各脑区激活特征。虽然,总样本在应激条件下前扣带、前额叶、颞叶、岛叶、下丘脑等脑区有显著的激活,各脑区激活程度与各时段应激条件下皮质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但是CC基因型组前扣带和岛叶激活增强显著高于GC和GC组,这是本研究最具创新的重要发现;(2)在心理应激量表高分人群中,CC组被试在进行负性情绪加工时的fMRI数据显示左侧杏仁核和右侧扣带回有更强的激活;(3)在ERPs实验中,3种基因型的高应激被试在晚期正成分复合波(LPC)波幅上差异显著;(4)通过追踪研究发现,HSP70-1基因与心理应激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水平;(5)本研究还在fMRI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方面,如随机动态因果模型(DCM)、默认网络(DMN)及全脑形态学分析方法等均取得了具有较高水平的进展。这些研究结果为揭示应激相关疾病的应激遗传易感性的神经机制提供全新的实验证据。.本课题自2010年底以来,共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SSCI英文论文9篇(含国际会议论文1篇),国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获2013年度高等学校(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美国生物精神病学会的2013年“Ziskind-Somerfeld Rearch Award ”1项。预计在未来2-3年内,将继续发表4~5篇重要的国际论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抑郁心理易感素质的负性情绪信息早期加工杏仁核激活模式研究
情绪调节能力性别相关的认知加工模式和神经机制
负性情绪加工对应激反应个体差异的预测:认知神经研究
感知情绪与自我体验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基于fMRI的多变量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