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和意义:进行性高度近视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巩膜组织生物力学的减弱和变薄。本研究在兔巩膜和新鲜尸眼巩膜上利用紫外线A(370nm)和光敏剂核黄素的共同作用(交联法),在相同的照射剂量而不同的照射距离下使得巩膜组织产生胶原联接,从而加强巩膜组织的张力和强度,阻止近视的发展。行交联法后通过对兔眼和新鲜尸眼后部巩膜厚度的测定、生物力学的测定、电镜和光镜全层观察球壁各层组织(包括脉络膜和视网膜)变化,TUNEL探测各层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兔眼ERG、VEP检查,评估在同一照射距离下照射后巩膜的不同部位以及在同一照射部位使用不同的照射距离时该交联法对眼内组织的安全性,旨在界定人眼后巩膜组织能够接受紫外光A照射的安全厚度范围,同时确定人眼后巩膜组织安全合理的紫外线照射阈值,为该方法能够进一步应用到临床对进行性发展的高度近视患眼行后巩膜加固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客观依据。
目的 探索采用巩膜核黄素紫外光胶原交联方案在应用于国人新鲜尸眼和兔眼巩膜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 第一部分 有效性的研究。对6只国人尸眼进行赤道部和后极部巩膜试件检测;3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非交联对照组、交联术后1周、1月、3月、6月和9月组,对试件进行拉伸试验,以8%应变时的杨氏模量来比较巩膜生物力学强度。第二部分,安全性的研究。采用细胞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技术(TUNEL)检测和透射电镜技术(TEM)对尸眼及兔眼赤道部巩膜进行检测,从组织病理学层面检验交联对视网膜的影响。第三部分,对30只新西兰白兔在交联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和9月组的暗适应视网膜电图进行检测。第四部分,对尸眼和兔眼的的巩膜组织切片滴用核黄素5,10,15,20,25,30分钟,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照射成像并进行图片观察及统计学处理,以确定交联法中巩膜组织内光敏剂达到饱和的时间。结果 第一,尸眼和兔眼巩膜的厚度在交联前后无统计学差别。而兔眼和尸眼的巩膜生物力学强度在交联后均得到增强。交联术后人眼赤道部巩膜杨氏模量是非交联赤道部的1.85倍,而后极部增强1.15倍;兔眼赤道部巩膜的杨氏模量在交联术后1周(较对侧非交联眼增加297%)、1月(253%)和3月(163%)。第二,交联后的尸眼视网膜在TUNEL和TEM检测中与非交联眼无明显区别。兔眼交联术后1周(细胞凋亡率28.3%)和1月(12.6%)视网膜中发现了较术前(1.95%)有统计学差异的大量凋亡细胞主要在外核层,但在术后3月(6.48%)、6月 (3.12%)及9月(1.93%)细胞凋亡率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透射电镜显示术后1周时兔眼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出现了异常。然而,术后大于1个月时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第三,交联术后1周和1月时兔眼暗适应ERG峰值有明显下降,尤其是暗适应0.01 ERG和3.0 ERG的b波。但是,术后3月、6月和9月组峰值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第四,通过CLSM观察尸眼和兔眼巩膜内的核黄素荧光,观察到其随着其应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且增强趋势渐缓,约20分钟后,巩膜内的核黄素溶液基本达到饱和。结论 核黄素紫外光巩膜交联方案能够明显增强兔眼和国人新鲜尸眼巩膜的生物力学强度。但兔眼视觉功能的慢性损伤及可引起其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则提示该方案的安全性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
豚鼠离焦诱导近视前后巩膜紫外光-核黄素交联阻止近视进展的疗效对比及机制研究
在眼佩戴的波前像差巩膜镜对圆锥角膜眼的视觉矫正
扫频光源OCT结合超声探索眼巩膜与近视眼轴延长的关联机制
BMP-2诱导近视眼巩膜重塑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