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的内环境改变不再适合神经发生,是导致神经干细胞/神经前体细胞(NSC/NPC)移植疗效不佳的原因,而其中的免疫炎症反应是最主要的病理过程之一。研究表明不同的免疫炎症类型可导致不同的预后。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免疫缺陷的裸鼠脊髓损伤后,其恢复程度远好于正常小鼠,该动物脊髓损伤处M2型细胞浸润远多于脊髓损伤的正常小鼠,同时在脊髓中央管处发现DCX(未成熟神经元标志)细胞数量较正常小鼠多。这些结果提示:脊髓损伤后不同的免疫炎症类型可能对脊髓内NSC/NPC增殖和分化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正常和免疫缺陷小鼠的脊髓夹伤模型,重点观察该模型动物的I型(包括Th1和M1)和II型(包括Th2和M2)免疫炎症反应对内源性的NSC/NPC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从而找到适合神经发生的内环境,为应用NSC/NPC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有价值理论依据。
脊髓损伤(SCI)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神经元的再生能力有限,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利用移植的神经干细胞/神经前体细胞(NS/PCs)可以取代丢失的神经元,促进脊髓损伤后的修复和功能可塑性的提高,因此寻找适合应用NS/PCs移植治疗的环境,是对脊髓损伤很有前途的治疗策略。巨噬细胞是脊髓损伤后重要的炎症细胞,是改变损伤环境的分泌因子的主要来源。我们应用骨髓来源的M1和M2极化的巨噬细胞的条件培养基(CM)培养小鼠的NS/PCs:在M1条件培养基中,脊髓NS/PCs主要向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而M2条件培养基中,脊髓NS/PCs向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方向分化。同样, NS/PCs 和M1型巨噬细胞共移植到完整的和损伤的小鼠脊髓中,增加了星形胶质细胞数量;NS/PCs 和M2型巨噬细胞共移植后增加了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数量。而且,NS/PCs和M2型巨噬细胞共移植后得到了已整合到受体小鼠神经环路中的神经元,提高了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趣的是其中与M1型巨噬细胞共移植的干细胞会向吻侧发生长距离的迁移,并且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参与该现象的调控,而与M2型巨噬细胞共移植的干细胞会比较集中分布于移植区域。综上所述,这些发现提示NS/PCs与极化巨噬细胞共移植是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炎症小体活化对损伤脊髓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转化的研究
CIBZ基因在神经干细胞移植靶向性修复小鼠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表观遗传学修饰对脊髓损伤后髓鞘再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