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属于领域性和独居性极强的濒危资源动物,驯养是麝类迁地保护及麝香供给保障的重要方式,深入理解独居性麝在群居环境下的社会结构发育、构建的行为内分泌机制,是对其成功驯养的前提和基础。基于前期研究,本项目提出待检验假说性研究预设,对圈养马麝的控制性新建麝群、稳定麝群及应激麝群的行为流、社会冲突、泌香和繁殖进行行为取样,区分社会冲突类型、强度及发生序等变量,通过频次成功指数(FSI)计测和冲突行为稳定对策适合度分析,结合粪样类固醇激素及代谢物水平放射免疫检测(RIA)和麝香的麝香酮气相色谱分析(GC),探查麝群社会结构发育的行为内分泌动态特征,揭示稳定麝群社会结构维持的综合对策,阐明麝群社会结构应激后重建的行为内分泌反应过程,确定麝群社会结构与麝香分泌和成功繁殖的关系。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动物社会结构发育的驱动机制、社群环境对独居动物的行为内分泌效应及动物驯化过程,并将促进麝类保育和麝香的可持续利用。
基于前期研究,项目(31170364)于2012-2015年于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麝类繁育中心开展。结果表明,在人工建立圈养麝群,个体间有有进攻、威胁及取代等三种冲突行为的展现,威胁频次显著多于进攻和取代。高序位个体发动的冲突中,涉及的各冲突类型频次分布较平均,但攻击频次显著多于序位居中和低序位个体,后两类个体中缺失进攻行为,威胁行为频次显著多于高序位个体。指向序位居中和低序位麝的冲突频次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指向高序位麝的进攻行为的比例显著低于取代和威胁。个体在单雄麝群和雌雄混合群内均有冲突行为表达,并均形成了稳定的等级序位。在指向雄麝的冲突中,威胁行为(56.38±7.28%)显著较多,而攻击(17.86±5.94%)与取代(25.78±3.66%)的差异不显著;在指向雌麝的冲突中,仅有取代(70.85±4.15%)和威胁(29.15±4.15%)。雄麝对同性采用的攻击和和威胁行为有比对雌麝多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对雌麝的取代行为显著高于雄麝。. 从妊娠期到分娩育幼期,雌麝粪样皮质醇水平逐渐降低,差异不显著(P=0.706),繁殖成功的雌麝粪样皮质醇水平在不同阶段的差异较(P=0.091)繁殖失败的雌麝月间差异(P=0.204)更显著。参与繁殖的雌麝在繁殖期,皮质醇水平与行为多样性成负相关(R皮质醇-r=-0.067),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915),分娩前皮质醇水平与行为多样性成负相关(R皮质醇-r =-0.059),差异不显著(P=0.842),分娩后个体的行为多样性和皮质醇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皮质醇-r = -0.767, P=0.044)。 不同密度圈群的空间网络结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个体的空间网络差异不显著(P>0.05)。在位点空间网络中,除个别特殊位置位点(如位点2:靠近圈舍的进出口位置)的影响较大之外,其他位点作用相当。 圈养马麝的粪样皮质醇、雌二醇和睾酮水平在不同社群密度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据亲和行为建立的网络结构中,皮质醇、睾酮和雌二醇均与亲和点出度呈正相关且关系较显著,即在圈舍中主动亲和其他个体,其三种激素的水平都较高。而在冲突网络结构中,圈舍马麝粪便中皮质醇水平与冲突网络结构的相关性不显著,睾酮和雌二醇水平与冲突网络结构相关性亦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圈养麝类社群冲突、等级序位和社群胁迫的行为内分泌机理及与成功驯养的关系
兴隆山圈养马麝的行为冗余和刻板行为发育及其行为内分泌机制的比较研究
驯养马麝的行为综合征及与繁殖成效、麝香分泌和行为内分泌应激响应的关系
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和行为多样性及与皮质醇水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