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隧道震害现场调查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以往隧道震害及研究成果调研,并进一步采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分析和地应力现场测试等方法,研究长大山岭隧道洞口及洞身段地震响应机理和破坏规律,从而建立其在不同烈度、构造、应力状态、所处场地和结构形式条件下地震响应的数理力学模型与计算方法,总结长大山岭隧道在抗震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研发长大山岭隧道洞口及洞身段抗减震结构形式,尤其是隧道近场穿越活动断层的减震结构。为大规模山岭隧道的建设提供选线原则、抗减震设计理论基础,特别是为高烈度区各种复杂地质、地形和结构条件下的长大山岭隧道工程设计提供先进理论方法、技术对策及其计算模型。
项目组通过现场调查、模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等手段,对长大隧道地震响应机理与抗震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根据长大隧道地震响应规律及破坏特征,将其划分为洞口段、洞身段和穿越活动断层段三大特征段落分别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具体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理论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的成果,包括一些规律的发现、理论与方法的建立、实验方法及其装置研发和吸能型耐震支护材料及其结构的开发等等。.1.总结并发现了长大隧道在强震作用下表现出洞口段、洞身局部地段和穿越活动断层段极易发生破坏的响应特征。.2.静-动耦合分析揭示了隧道与地下空间的稳定性随埋深变化呈现出浅埋-不稳定、深埋-稳定和超深埋-不稳定的三类节律式分布(即三类空间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为什么隧道洞口及浅埋段极易破坏,而大多数深埋段稳定性较好的原因。同时从安全系数分布规律上也印证了台湾学者提出的不同埋深隧道地震响应的强弱与地震波长挂钩,即埋深处于波峰与波谷位置是最不利的。.3.理论推导出隧道洞口段面波作用下响应公式和深埋段剪切波作用下有松动圈时的响应公式。对隧道地震响应规律与抗减震设计有指导作用。.4.研制了深埋段和活动断层段模拟实验新材料、新方法及新装置,用于实验并获得一系列成果。即剪切箱和断层台架等。.5.提出了隧道抗震设计的能量理论与方法,即结构的力-刚比与能-刚比双高理论和能量消-转-释-吸-散机制。.6.研发了一系列能量型支护材料及结构和测试其能量特性的实验装置。.7.研发了洞口段耐震衬砌和耐落石冲击的缓冲-分散-拱转移型复合结构,其效果得到了大比例尺模型实验验证。.8.研发了几种洞身段高性价比的耐震衬砌材料与结构,并得到了模型实验的验证。.9.研发了隧道穿越活动断层段复合式能量释-吸型免震结构,并得到了模型实验验证。使攻克长大隧道过活动断层这一绝症有了希望。.10.申请及获批专利16项,将获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长大隧道跨断层段地震响应规律及破坏机理研究
地震动空间差动效应下软土中长大隧道的动力响应规律及其灾变机理
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城市隧道结构响应机理及抗震对策研究
复杂水域环境下长大隧道地震破坏机理与减灾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