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日益强调低纬热带过程的今天,深入研究东亚季风这一典型热带过程是十分有意义的。本项目计划开展东亚季风影响下的冲绳海槽南端快速沉积区(MD05-2908岩心)中全新世以来的东亚夏季风研究。基于已有的高分辨率年龄标尺,高分辨率取样,紧紧抓住东亚夏季风增强所引发的降雨量增加、河流输入增强造成该区上层海水结构和表层海水初级生产力变化这一特征,主要利用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相对百分含量变化,结合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测试数据重建中全新世以来十年-百年时间尺度的东亚夏季风演化记录,通过与北半球高纬区的冰心数据和代表太阳活动的大气Δ14C含量对比,同时利用频谱分析等数学手段,印证北半球高纬区冰量变动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作用,找出太阳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演化的直接证据。
利用与法国联合IMAGES 航次在冲绳海槽南端海域获取的34.17 m长的MD05-2908高质量长岩心,基于17个AMS14C测年数据、颗石藻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相对百分含量和颗石藻化石碳同位素指标,探讨了该区6800 a BP以来高分辨率的东亚夏季风和表层海水初级生产力演化过程及其控制机制。.在冲绳海槽南部,沉积岩芯中的超微化石F. profunda相对百分含量(F. p%)可作为东亚夏季风替代性指标,F. p%降低指示东亚夏季风增强。千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逐步减弱,该变化特征受控于太阳辐射量变动,并通过ITCZ平均纬度位置的南北移动实现。百年至数十年尺度,东亚夏季风突然减弱事件与北大西洋冰筏事件对应,同时响应于太阳活动变化,推测是太阳活动减弱导致中低纬地区产生类El Niño式气候条件,引发东亚夏季风减弱。~3600 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指标与太阳活动指标对应关系较之前更加清晰,推测是随着太阳辐射逐渐减弱,太阳活动逐渐变成东亚夏季风百年至数十年尺度上变化的主控因子。频谱分析结果显示,6800 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具有2590 a、585 a、437 a、346 a、286 a、211 a、178 a、161 a、123 a、105 a、100 a、91 a、87 a、80 a、73 a和69 a的周期,这些周期与其它季风记录、太阳活动周期以及海洋—大气系统内部数十年尺度震荡有关。.基于超微化石碳同位素和初级生产力转换方程PP(%Fp) 重建了中全新世以来南冲绳海槽高分辨率的表层海水初级生产力变化。6800 a BP以来南冲绳海槽初级生产力呈波动式降低趋势,该变化主要受控于与东亚夏季风降雨有关的陆源输入逐渐减弱。约4~2 ka BP的PP相对高值主要受控于黑潮流减弱,6.8~4.8 ka BP的PP高值区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强降雨输入更多陆源物质影响,其值也相对高于4~2 ka BP。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气力式包衣杂交稻单粒排种器研制
2017年冬季斯科舍海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变动研究
考虑流固耦合影响的页岩力学性质和渗流规律
缅甸中部抹谷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及对特提斯演化的启示
小麦叶锈菌休眠与萌发夏孢子的差异表达
中更新世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记录的东亚夏季风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矿物—地球化学记录
泥炭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季风突然变化事件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中新世以来东亚季风长期演化及亚洲干旱在日本海的沉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