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角亚目是双翅目的主要组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4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该亚目昆虫生境复杂,是重要的环境气候指示性生物。食性更是多样,其植食性、寄生性、捕食性的种类对农林业生产起着重要影响;它们中一大类腐食性昆虫,是保证自然界有机物质降解和循环的无名英雄;少数种类具有血食性,是医学昆虫防控的重点对象。短角亚目昆虫今日的繁盛绝非一朝一夕而就。对其化石的系统研究将会为我们更好的利用其优势,防范其危害,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我国短角亚目化石物种丰富,但研究基本局限在基础分类上,广度和深度都亟待加强。本项目的开展将为我国短角亚目化石材料的全面研究提供契机。通过鉴定种类,订正异名,发现新种和我国新记录,系统厘订我国中生代短角亚目种类。着重研究短角亚目各地质历史时期的脉序演化特点,验证该亚目的单系性;结合现生类群开展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探索短角亚目在中国的起源时间、地点、类群、演化扩散的方向路线。
中国中生代地层发现了大量的双翅目短角亚目化石,种类和数量都极其丰富。化石标本主要产地层位为中侏罗世的内蒙道虎沟九龙山组地层及早白垩世的辽西义县组地层。依托本项目的支持,对中国中生代短角亚目的多数科属种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重点收集了来自我国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地层的1500余件低等短角亚目化石,涉及始水虻科、独须虻科、网翅虻科、原食虫虻科、原棘虻科、鹬虻科、穹脉鹬虻科等14科。申请者及其合作人已正式发表相关论文3篇,其中2篇为SCI收录;参编中文图书1部,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正式发表新科1个,新属1个,新种5个,新纪录种1个。现生短角亚目目昆虫种类丰富,生境复杂,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本项目研究提供的本底资料将用于探讨该类昆虫的起源演化规律,及其种类、习性、生境的演变历史;同时为研究现生短角亚目各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可靠的化石材料;也为研究地球的古地质、古环境、古气候等方面的演替提供切实可信的佐证。本项目已严格按照计划书完成,而短角亚目化石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大量的新标本正在等待鉴定和挖掘。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头喙亚目(昆虫纲:半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的超微形态与进化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水虻科昆虫分类研究(双翅目)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脉翅目:草蛉科
中国东北中生代晚期叩甲总科(鞘翅目:多食亚目)昆虫化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