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拟用等离子体浸没式离子注入(PIII)和等离子体引发表面接枝方法,分别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电极/有机界面和有机/有机界面进行界面改性研究,通过优化等离子体气氛对PIII离子注入选择性和等离子体引发表面接枝基团选择性的控制,实现电极/有机界面能级结构调制,以及有机/有机界面化学键交联,消除界面处电荷注入和电荷传导势垒,增强界面粘合力和密封性,解决白光OLED光源电荷注入效率和传导率低、发光强度和效率低、寿命短等关键问题,阐明PIII离子注入改性电极/有机界面,实现界面能级结构调制,以及等离子体引发表面接枝改性有机/有机界面,实现界面化学键交联的微观机理;为OLED光源实用化和产业化奠定实验和理论基础,并提供OLED光源综合性能优化的新思路、新技术和理论依据。
用等离子体浸没式离子注入(PIII)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ITO透明电极表面改性研究,通过优化等离子体气氛对PIII离子注入选择性的控制,提高ITO表面功函数,并改善其表面功函数的稳定性,ITO表面功函数提高幅度高达1.1eV,经过较长时间衰退后,仍然能保持0.7eV以上的增幅。大幅降低了界面处电荷注入势垒和OLED器件驱动电压,对于白光OLED光源电荷注入效率低、发光强度和效率低、寿命短等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产业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并从原理上揭示了通过等离子体表面修饰技术实现ITO表面功函数提升和衰退的机制,为OLED光源实用化和产业化奠定实验和理论基础。.取得的主要成果:.1、使用PIII技术对商用ITO薄膜进行了表面处理,分别研究了工作气体种类、偏压大小、处理时间和脉冲宽度对ITO表面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最优化实验参数。结果表明:氧/氯PIII技术能在不明显影响ITO薄膜的结晶取向、表面电阻、透过率和表面形貌的前提下,有效地清除其表面污染,增加氧含量,并大幅提高ITO的表面功函数,同时实验也证明了氧PIII对ITO进行表面处理是要比氧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更为有效。.2、利用各次实验得到的优化参数对ITO进行了表面处理,实验结果发现:氧/氯PIII处理后ITO的功函数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仅做超声预处理)提高1.1~1.2 eV;然而,由氧ICP处理后的ITO功函数只能在原来基础上增加0.4~0.5 eV。因此,本项目得出结论:使用氧/氯PIII方法对ITO进行表面处理,其功函数能在氧等离子体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使得ITO的功函数可达到与OLED中空穴传输材料的HOMO能级相匹配的地步。.3、提出了一种表面氧化处理ITO后引起功函数升高的理论解释,即ITO通过吸附处理氛围中的氧并占据其体系中的氧空位使其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了ITO中的载流子浓度,导致费米能级降低,从而功函数增加。这种解释对实验发现的氧PIII更有效地提高ITO表面功函数能进行合理的解释。同时,为了验证这种解释的可靠性,进行了一次额外实验,通过选择具体优化后的PIII参数对ITO进行处理,发现实验结果和提出的理论解释符合得很好。.4、氧/氯PIII处理ITO样品,稳定后的功函数增量为0.3eV和0.7eV。.5、发表SCI论文8篇,申请专利2项;培养博士1名、硕士2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平行图像:图像生成的一个新型理论框架
污染土壤高压旋喷修复药剂迁移透明土试验及数值模拟
C-藻蓝蛋白抑制TGF-β1诱导的宫颈癌Caski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向高海拔或高纬度迁移的关键因素研究进展
东巢湖沉积物水界面氮、磷、氧迁移特征及意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材料的等离子体中性束修饰机理研究
有机激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界面的研究
金属-有机界面的形成机制和界面电子结构研究
无机纳米材料作为修饰层的高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