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蛀干害虫由于其隐蔽性的生活习性防治十分困难,一直是困扰我国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子,影响了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正常发挥。利用天敌昆虫控制蛀干害虫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项目拟以我们新近发现的优良天敌新种白蜡吉丁肿腿蜂和我国重要蛀干害虫栗山天牛为研究对象,通过用目标害虫栗山天牛幼虫对白蜡吉丁肿腿蜂进行连续多代人工选择后,比较其与野生型寄生蜂种群在形态、生理生化、寄主选择行为、生存能力、寄生能力、繁殖能力、后代存活率、发育历期、性比、遗传结构以及资源利用率等指标上的差异,明确寄生蜂的种群分化和寄主适应机制等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基础问题,深入了解天敌与寄主害虫之间的互作关系,为人工驯化寄生蜂增强对靶标害虫的攻击能力,从而有效利用天敌昆虫持续控制林木蛀干害虫,提高生物防治效率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林木蛀干类害虫由于其高度隐蔽的生活习性防治十分困难,一直是困扰我国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子,影响了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正常发挥。利用天敌昆虫控制蛀干害虫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项目以白蜡吉丁肿腿蜂和我国重要蛀干害虫栗山天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自然寄主白蜡窄吉丁幼虫和目标害虫栗山天牛幼虫对白蜡吉丁肿腿蜂进行连续多代人工选择饲养后,比较选择寄生栗山天牛幼虫的寄生蜂种群与寄生白蜡窄吉丁幼虫的野生型寄生蜂种群在形态、生理生化、寄主选择行为、生存能力、寄生能力、繁殖能力、后代存活率、发育历期、性比、遗传结构以及资源利用率等指标上的差异,探讨寄生蜂的种群分化和寄主适应机制等害虫生物防治基础问题。. 项目首先完成了寄生蜂在林间的自然过渡寄主调查、寄主栗山天牛幼虫的龄期划分方法以及两种寄主幼虫被寄生时刻生物量的估测方法等一些必需的基础性工作,然后重点测定了经连续10代选择栗山天牛幼虫并用栗山天牛幼虫人工饲养后寄生蜂成虫的存活率、寿命和雌性有翅型率的变化;寄生蜂的寄主搜索效率、攻击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变化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人工连续选择饲养后,白蜡吉丁肿腿蜂对目标寄主栗山天牛的选择性和适应性逐渐增强。当肿腿蜂经历特定的环境后,对目标害虫及其栖境挥发性气味的选择性明显上升,寄生率提高。当多食性性寄生蜂对一种新寄主连续选育6代以上后,可达到稳定的适应性。对于多寄主型寄生蜂,经过适应性学习后能够显著提高其对新寄主的寄生作用和资源利用效率。这对生产上利用多食性天敌防治其他非自然寄主害虫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肿腿蜂雌蜂行为随寄主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寄主营养丰富度直接影响寄生蜂的个体大小和寿命。子代适应性参数受寄主大小的影响,当寄生蜂面对各种不同个体大小的寄主时,其寄主选择行为存在着一种权衡机制。中等大小的栗山天牛作为寄主时,能够调节适应性参数和寄生率之间的最优值,可作为室内繁殖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合适寄主,其子代出蜂率最高,成功羽化率也最高。这些研究结果明确了寄生蜂与寄主相关的种群分化趋势,阐明了多食性寄生蜂的寄主适应性机制,为人工驯化寄生蜂增强对靶标害虫的攻击能力,从而有效利用天敌昆虫持续控制林木蛀干害虫,提高生物防治效率提供了最理论上的支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演化进程和研究评述:基于工程项目治理系统的视角
业务过程成批处理配置优化方法
基于空洞卷积鉴别器的语义分割迁移算法
多寄主型寄生蜂对蛀果害虫桔小实蝇适应机制研究
内寄生蜂幼虫于寄主体外取食行为的适应性研究
多胚发育寄生蜂逃避寄主昆虫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
寄生蜂与寄主昆虫的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