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天山地区青铜-铁器时代居民同位素食谱重建及生业模式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701215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5.00
负责人:董惟妙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0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0-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阮秋荣,潘艳,郭璐莎,张萌
关键词:
环境变化生业模式食谱重建环境适应青铜铁器时代
结项摘要

How the crops spreading across the Eurasian Continent influence lif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prehistoric indigenous populations has long been one hot also urgent issue. Being one important knot along the most likely route for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people and their subsistence strategies of eastern Tianshan Mts. are a matter of great concern. Previous attempts were all stable isotopic reconstructions on some certain communities, none systematic work has been done. How their food composition, social structure and subsistence strategy chang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Bronze Age to Iron Age, or the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are not yet clear. To make a progress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ve issues, soil and bone samples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eastern Tianshan Mts. during excavation will be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approaches such as flotation and stable isotopic analysis will be adopted, to reveal their utilization preferences of animals and plants as well as food structures of Bronze-Iron Age people from this region. By comparing diet composition among sites and different periods,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subsistence strategy, an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y have played. Hopefully,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critical scientific evidence interpreting implications of prehistoric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of subsistence strategy.

粮食作物跨大陆传播是如何影响史前欧亚大陆各地人群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一直是学界积极探索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东天山地区作为交通古代东西方文化最有可能的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其人群组成、生业模式备受关注。尽管已有相关研究展开,然而以往的工作均为对某个特定遗址人群的同位素食谱重建,目前尚无针对整个区域的系统的研究工作展开。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的关键时段--青铜时代至以后,这一区域人群饮食有无发生显著变化,社会结构、生业模式是否一致,与环境的关系等尚不清楚。本项目将通过对东天山地区史前遗址土壤、骨骼样品的系统采集,采取浮选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办法,揭示该地区青铜-铁器时代居民的动植物利用情况和食谱构成。通过对比区域内不同遗址、不同时段居民食物组成的异同,探讨社会结构、生业模式随时间的变化和与区域环境背景的关系。本项目将为理解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影响及生业模式的环境适应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丝绸之路横穿新疆,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疆早在5000年前即已成为东西方史前物质、文化交流的中转站。本项目以东天山地区史前遗址出土的人和动植物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年代测试,尝试建立青铜-铁器时代该区域史前居民的食谱及其变化,通过区域对比,结合环境背景信息,探讨东天山地区史前人群食谱、生业选择的时空差异。研究采集到东天山地区共计11个史前遗址的人和动物骨骼材料,成功获取400余组骨骼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以及30个14C年代数据。根据新掌握的数据,结合本地区已经发表的同位素食谱重建结果,研究认为该区域青铜-铁器时代农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农牧兼营的混合农业和畜牧/游牧,在同位素组成方面体现为前一类型的人群食谱中含有比较明显的C4来源食物,但是比重差异较大,而后者食谱中几乎不见C4来源食物,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不明显,氮同位素组成反映前者整体处在较高的营养级水平,但人群内部肉食摄入的程度差异明显,而后者整体肉食摄入量巨大且人群内部差异不明显。农牧兼营的混合农业人群主要定居在水热条件较好的绿洲内,而海拔较高或水热条件不具备发展农业种植要求的区域则为畜牧或游牧为生的人群提供了生存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距今约3000年铁器时代的到来或者说中亚地区游牧化转变并未对本地区原本的生业模式造成明显的改变,至少在同位素分析所揭示的食性上并未体现。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DOI:
发表时间:2017
2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DOI:
发表时间:2016
3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4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20
5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董惟妙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丝绸之路东段青铜时代早期人类食谱重建及同位素数据解译

批准号:41871076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马敏敏
学科分类:D0105
资助金额:6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河湟及其毗邻地区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动物食谱和稳定同位素基准研究

批准号:41401091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马敏敏
学科分类:D0105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用年轮学方法重建东天山和秦岭地区过去气候

批准号:48970250
批准年份:1989
负责人:吴祥定
学科分类:D0502
资助金额: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新疆东天山含铜镍矿岩体物质来源及演化:He及Os同位素示踪

批准号:40863001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柴凤梅
学科分类:D0308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