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生境同域分布熊猴和猕猴的群体大小差异和行为适应比较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670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50.00
负责人:周岐海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20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20-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庾太林,冯平,姜勇,蒋骄云,汪国海,李生强,刘秀菊,林峰,张克处
关键词:
喀斯特生境猕猴行为适应熊猴群体大小
结项摘要

Group size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zation of primate societies and their evolution, and determines primate social life. Group size in primates is highly varied among species but also within species and even within populations, which is the result of natural selection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refore, indentifying the ec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that underlie primate group size and their behavioral adaptation mechanism has been a central theme of primate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ecology. In this project, we focus on sympatric Assamese macaques (Macaca assamensis) and rhesus macaques (M. mulatta) in Karst habitats, and compare their food competition, time budget, daily moving pattern, and individu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xamine how variations in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od resources and predation risk determine their group sizes. We contrast these results with numerous hypothese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variation in primate group size, and understand their behavioral strategy adapting to different food competition press. This project will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group size and environment in primate socioecology. Moreover, the information on ecological requirments of sympatrc Assamese macaques and rhesus macaques and their adaptive ability to environment change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administration to make managing plan.

群体大小是了解灵长类社会体系及其进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明显影响群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甚至同一地理种群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这是物种适应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结果。因此了解决定灵长类的群体大小的生态和社会因素及其行为适应机制,是目前灵长类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项目拟以喀斯特生境同域分布的熊猴和猕猴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食物竞争、时间分配、日移动行为和个体空间分布的比较研究,结合食物资源的时空分布、天敌威胁等生态因素的差异,分析其群体大小的形成与环境之间的联系,验证生态因子影响群体大小形成的假说,揭示它们在不同的食物竞争压力下的行为适应策略,从而促进灵长类社会生态学中群体大小进化和环境关系的发展和完善。此外,对同域分布熊猴和猕猴的行为适应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确认它们的基本生态需求及其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为这些物种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群体大小是了解灵长类社会体系及其进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明显影响群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甚至同一地理种群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这是物种适应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结果。因此了解决定灵长类的群体大小的生态和社会因素及其行为适应机制,是目前灵长类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态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项目拟以喀斯特生境同域分布的熊猴和猕猴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食物竞争、时间分配、日移动行为和个体空间分布的比较研究,结合食物资源的时空分布、天敌威胁等生态因素的差异,分析其群体大小的形成与环境之间的联系,验证生态因子影响群体大小形成的假说,揭示它们在不同的食物竞争压力下的行为适应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熊猴和猕猴均以叶食性为主,熊猴采食更多的嫩叶(75.5% Vs 48.9~56.9%),猕猴采食更多果实(27.3~28.7% Vs 20.1%); 在果实丰富的雨季,它们增加果实的采食时间,在果实匮乏的旱季,熊猴增加嫩叶采食时间,而猕猴增加嫩叶和成熟叶的采食时间。石山特有植物芸香竹(Bonia saxatilis)是它们最主要的食物,也是旱季最主要的替代食物。(2)熊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中,觅食占32.7%,休息和移动分别占28.6%;猴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中,觅食占30.8~34.6%,休息占31.1~34.5%,移动占25.8~29.8%。(3)猕猴的家域面积明显大于熊猴的家域面积(90~804 ha Vs 50.5 ha);它们在雨季的日漫游距离均明显大于旱季的日漫游距离。(4)熊猴偏好利用崖壁和山顶,而猕猴偏好在山坡移动和觅食。(5)营养成分含量对熊猴的食物选择有重要影响,其中水分、粗蛋白、Ca、Mg和P的含量是关键因素。对同域分布熊猴和猕猴的行为适应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确认它们的基本生态需求及其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为这些物种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DOI:10.13488/j.smhx.20190284
发表时间:2019
2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中的融合应用

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19.01.002
发表时间:2019
3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DOI:
发表时间:2021
4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DOI:10.7685/jnau.201807013
发表时间:2019
5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DOI:10.16285/j.rsm.2020.0744
发表时间:2021

周岐海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31172122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870514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860050
批准年份:2008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360093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47.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喀斯特生境中熊猴的觅食对策和生境选择研究

批准号:31172122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周岐海
学科分类:C0405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同域分布藏羚和藏原羚生境选择及行为模式差异分析

批准号:30900167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连新明
学科分类:C0302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石山地区熊猴和猕猴的肠道菌群与觅食策略

批准号:31660616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黄中豪
学科分类:C0403
资助金额:39.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

黑叶猴不同地理种群的觅食对策比较--生境差异与行为适应

批准号:31360093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周岐海
学科分类:C0302
资助金额:47.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