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水作为干旱区除降雨外的主要水分补给来源,尽管量很少,但是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意义。目前,凝结水研究已成为干旱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通过定位观测,对凝结水的形成机理、形成量和影响因子已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并且在观测技术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有关凝结水生态水文效应,大部分研究仍只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研究。本项目拟在干旱内陆河-黑河中游绿洲荒漠区,依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采用同位素技术确定典型荒漠植物对潜在水源的吸收比例;通过控制实验,即增加和阻止凝结水在土壤和植物表面上形成的方法,观测典型荒漠植物、土壤水分和微生物结皮对凝结水的响应变化;结合前期研究数据资料,定量评价干旱区凝结水的生态水文效应,为流域水资源评价和生态需水量估算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本项目基于长期观测数据,阐明了干旱区凝结水与微气象因子的回归关系;证明了凝结水能使部分荒漠植物抗旱能力提高,植物叶片通过微结构-吸水器直接吸收凝结水,提高叶片含水量;阐明了凝结水在沙地物理结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比较了凝结水、雨水、土壤水、植物水的D、18O同位素,确定了典型荒漠植物的水分来源以及凝结水的功能。. 本项目完成情况:1)凝结速率与微气象因子的关系。通过控制实验,在排除土壤水分、风速和下垫面对凝结水形成过程影响的条件下,建立凝结水形成速率与近地层微气象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2)典型荒漠植物对凝结水的响应。选择雾冰藜、油蒿、猪毛菜、虫实和白茎盐生草等5种荒漠植物,通过控制实验,观测植物生理指标变化,辨识植物对凝结水的响应。3)凝结水在沙地物理结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选择了5个野外试验区,通过收集梭梭脱落的同化枝,在有无凝结水的情况下,观测梭梭同化枝与沙土形成结皮的情况。4)凝结水同位素分析。采集凝结水、雨水、土壤水、植物水样品,分析植物水分来源以及凝结水的功能。. 项目获得的主要进展:1)在排除土壤水分、风速和下垫面对凝结水形成过程影响的条件下,沙土凝结水主要受近地层空气相对湿度、气温和地表温度的控制。 因此,在凝结水模型构建中应重点考虑这3个微气象因子。2)凝结水能够提高荒漠一年生植物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增强了荒漠植物的抗旱能力。当空气湿度超过75%的情况下,一些荒漠植物叶片能通过一种特殊的微结构直接吸收凝结水。3)凝结水能够促使梭梭同化枝与地表沙子逐渐形成质地较硬的盐结皮。4)同位素分析显示,荒漠植物水分主要来自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凝结水仅改变了植物叶片的水分含量,并不能传输到植物茎杆组织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干旱区灌丛沙堆的集水效应与生态水文补偿机制
毛乌素沙地地表干沙层形成机理及其水文生态效应研究
植物固沙沙区凝结水形成特征、机理及生态水文功能研究
湿润区生态水文变化影响城市群热岛干化效应的过程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