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不同相区双壳类小型化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502012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2.00
负责人:黄云飞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长江大学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8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8-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肖传桃,易雪斐,郑梦亚,田宜聪
关键词:
双壳类生物复苏小型化二叠纪末早三叠世
结项摘要

A series of biotic and environmental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great Paleozoic-Mesozoic turning period, also known as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and following delayed recovery in Early Triassic, and enabled the understanding on the biotic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Based on the excellent studies on the biostratigraphy, paleogeography, and abundant bivalve fossils, this study will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bivalves’ body size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settings of South China from Late Permian to Middle Triassic, build and explore the pattern of Lilliput effect of bivalves in different facies, discuss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s of Lilliput effect on bivalves. All of those works aim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mass extinction and delayed biotic recovery, provide key evidences for the idea of coevolution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in great turing periods of the Earth history, and help to predict the responses of modern bentho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突变期,即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及随后的早三叠世复苏期,发生了丰富的生物与环境事件,为生物与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华南地区雄厚的生物地层学、沉积古地理研究基础及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数据,对华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不同古地理相区双壳类化石的个体大小演化进行系统研究和归纳分析,建立不同相区双壳类的小型化模式,结合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探讨双壳类小型化的作用过程与机制,加深对生物灭绝与迟缓复苏的理解和认识,为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思想提供实证,同时有助于预测现代海洋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项目摘要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与随后的生物迟缓复苏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物事件与环境事件,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变研究提供了基础。其中,个体大小变化是生物对环境变化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双壳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否发生了小型化现象仍然存在争议。通过对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不同古地理相区的多条剖面的双壳类化石的采集和鉴定,建立了较高精度的双壳类生物地层格架,将晚二叠世吴家坪期至中三叠世安尼期进一步划分为了8个时间段;通过对上述剖面的双壳类化石、古生物图册和前人研究论文的双壳类化石的大小数据的测量,获得了4900个大小数据,这些数据的中间值和平均值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规律。双壳类的小型化开始于长兴期,在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灭绝后变得更小,早三叠世Griesbachian中期开始则迅速变大,在Dienerian晚期之后则又变小,在中三叠世安尼期则完全复苏。此外,贵州紫云四大寨剖面两壳铰合、原地埋藏的克氏蛤动物群的发现为探讨早三叠世初期克氏蛤的全球性繁盛提供了证据和启示,底栖足丝附着类的克氏蛤在贫氧/缺氧的深海区的繁盛指示克氏蛤可以适应贫氧至缺氧的环境,从而使得其广泛分布于各种环境中。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2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3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1912262800
发表时间:2020
4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DOI:
发表时间:2018
5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DOI:10.13465/j.cnki.jvs.2020.19.016
发表时间:2020

黄云飞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江西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不同相区地层对比和生态系演变

批准号:41562002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孙冬英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40.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

华南二叠-三叠系之交不同相区腕足类更替规律及其对比研究

批准号:40872008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何卫红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华南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疑源类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研究

批准号:41402001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雷勇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华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火山灰的性质、源区和规模的研究

批准号:41273011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何斌
学科分类:D0301
资助金额:9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