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实验表明,美洲大蠊药材的养殖、加工条件不同,生物活性差异很大。目前由于美洲大蠊药材的养殖无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养殖混乱,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极不稳定,给以美洲大蠊药材为原料的药品生产和新药研发带来极大影响。①研究采用凝胶色谱法、电泳法、HPLC、GC-MS等方法,对美洲大蠊养殖和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测定;②结合体外活性试验,研究美洲大蠊体内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生物活性的关系;③采用均匀设计和正交实验设计,对养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意义:①为美洲大蠊药材的GAP养殖提供理论依据;②为以美洲大蠊药材为原料的药品生产及抗癌新药的研发提供优质药源;③云南省政府已把美洲大蠊药材的养殖及系列药品的研发列为云南省重点培育的五大系列"云药"特色产品之一,已有众多农户养殖美洲大蠊,形成了较大产业,该项研究,对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揭示美洲大蠊药材养殖、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与生物活性相关性之间的关系,项目组与养殖场合作,经过三年的研究,现已按预定目标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 .1、研究了美洲大蠊药材中氨基酸、粘多糖、多元醇、核苷碱基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2、研究了美洲大蠊养殖周期与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变化关系;.3、研究了美洲大蠊药材加工方法、加工条件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4、研究了美洲大蠊养殖过程中饲料配方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5、在体外活性追踪下,进行了美洲大蠊药材中主要化学成分与促修复、抗肝纤维化、抗肺纤维化和抗肺癌活性研究。.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改进了美洲大蠊的若虫繁殖技术,使虫卵的孵化率由原来的70%~80%提高到98%以上,若虫的成活率也大大提高,该技术已在养殖户中推广;.2、完善了美洲大蠊药材的质量标准;.3、揭示了美洲大蠊养殖周期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活性之间的变化关系;.4、揭示了美洲大蠊药材加工方法、加工条件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5、揭示了美洲大蠊养殖过程中饲料配方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6、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从美洲大蠊中筛选出具有抗肝纤维化、抗肺纤维化作用的活性部位ML-B、ML-D,其中抗肺纤维化活性部位的进一步研究已于2013年8月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同意进行立项资助,项目名称“药用昆虫美洲大蠊抗肺纤维化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360634。.7、发表论文8篇,出版专著一部《美洲大蠊的研究与开发》,获专利1项,正在编写《美洲大蠊养殖与加工技术》一书。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n-Alkanes Phase Change Materials and Their Microencapsulation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 Critical Review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Heat stress and outdoor activities in open spaces of public housing estates in Hong Kong: A perspective of the elderly community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药材生长过程中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生物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美洲大蠊中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
美洲大蠊抗病毒多肽研究
促皮肤创面修复和虫体断肢再生的美洲大蠊活性多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