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茶科两种特有濒危植物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和圆籽荷 (Apterosperma oblata)的种群回归自然构建为目标,在已经探明其生物学特性、繁育体系、濒危机制和解决了其苗木繁育技术关键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对这两个物种回归自然的作用、引种回归幼苗对生境的适应性机制,并基于不同种源幼苗遗传结构式样,按照遗传差异最大化原则,在原有记录分布范围内选择5-6个适合的地点,构建猪血木和圆子荷的人工种群,进行这两个濒危植物种群回归自然的实验研究,项目研究将为这两种特有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回归自然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方案,并对其它特有濒危植物的保育和种群恢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项目实施三年以来,从野外种源采集、室内繁殖技术与体系构建、菌根侵染检测与接种、遗传结构与变异分析、幼苗建成与批量繁殖、野外引种回归与人工居群构建,以及种群回归自然后的适应性研究等方面对山茶科两种濒危植物猪血木和圆籽荷开展了实验研究,提出了这两种濒危植物种群保护和回归自然的策略和具体方案,并多次与当地主管政府部门如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阳春市林业局等合作,对猪血木和圆籽荷野生植株进行实地勘察、保护措施商讨与种群回归实验,项目整体按照原计划顺利完成研究内容并达到研究目标,取得了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野外种源采集与室内种子生理生态、幼苗建成生理生态试验研究,获得了猪血木和圆籽荷的人工繁殖技术体系,并获得2种植物的批量供栽培幼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授权号:201110351713.9);(2)试验证实猪血木和圆籽荷均为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植物,自然条件下,不同居群植株侵染率、孢子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可能与环境条件相关,通过接种试验研究表明:菌根真菌侵染对物种的幼苗建成和种群回归自然具有促进作用;(3)采用AFLP分子标记分别研究了猪血木和圆籽荷不同种源人工繁殖幼苗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并提出了采集不同种源开展幼苗繁育、遗传配置进行种群回归自然的可行方案;(4)在猪血木、圆籽荷分布地广东八甲、以及云南河口、景洪等生境适宜地开展了物种的种群回归自然与人工居群构建,并进行了幼苗生长的适应性研究,成功构建了猪血木和圆籽荷的人工居群12个,正在监测的构建居群8个。项目研究结论及成果不仅为猪血木和圆籽荷的有效保护和种群回归自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种群恢复研究提供了实例。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5篇(其中已发表SCI 2篇,接受发表SCI 1篇,在投SCI 1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加学术会议2次并做分会场学术报告1次,培养博士研究生2 人(其中1人已答辩获博士学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濒危植物珙桐的种群重建及自然回归研究
山茶科四种特有濒危植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大树杜鹃的种群重建与回归自然实验研究
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濒危机制与回归引种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