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漠境克隆植物与AM真菌共生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从位于毛乌素沙地不同位置的两个试验站,连续两年分不同季节、宿主植物和土壤层次等,从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羊柴(Hedysarum laeve)等克隆植物根围和非克隆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根围采集土壤样品和根样,分离AM真菌孢子,利用形态学特征、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真菌种类进行鉴定和分类,系统研究克隆植物和非克隆植物根围AM真菌群落组成、生长规律及其与宿主植物和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查明漠境AM真菌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分布的时空异质性;探讨克隆植物生长对群落灌丛间裸地土壤中AM真菌活动和生态分布的影响机制;揭示荒漠环境中克隆植物与AM真菌共生机理和适应极端环境的生态对策。发掘和保存漠境土壤AM真菌种质资源,为菌根生物技术应用和荒漠植被的恢复提供材料和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典型沙区克隆植物AM真菌多样性及其共生关系研究
典型荒漠样带AM和DSE真菌物种多样性对克隆植物生长的生态响应研究
漠境生物地球化学规律的初步研究
西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AM真菌物种多样性演替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