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矿井热害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矿井安全开采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深入开展深井热害成灾机理、防治及其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对于保障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项目重点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室内实验、数值计算、现场实验等多途径、多方法,对深部热害成灾机理、控制对策与工艺设备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具体包括:(1)掌握深部地温场分布规律,建立地温场预测模型,揭示高温高湿多场耦合作用成灾机理;(2)揭示深井固-流温度场的耦合作用机制;(3)掌握不同模式下的深井降温与热能利用机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及设计方法;(4)解决关键设备管路积垢及保温问题;(5)形成低能耗、高效率的深井热害HEMS降温与热害资源化利用工艺与装备系统。解决上述相关基础科学问题,为建立深井热害防治与矿井热能利用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本项目针对深部煤炭开采中的高温热害问题,从深部地温场模型及热害成灾机理入手,围绕深井降温与热能利用机理,对深井热害防治与矿井热能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包括:(1)总结我国主要煤田地温场特征,掌握深部煤田地温场纵向和横向分布规律;(2)揭示深部高温高湿环境诱发的软岩高温软化大变形、吸附瓦斯逸出、吸水软化大变形等灾害现象,掌握了深部高温高湿诱发次生灾害成灾机理;(3)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井热害相关实验设备及软件系统,共计研发实验设备6套,计算机软件系统3套,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4)搭建了矿井降温系统结垢模拟试验台,揭示了矿井降温系统形垢机理;(5)提出掘进巷道隔热分流排热降温技术,研发冷媒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相变储能保冷技术材料;(6)提出了矿井热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思路,建立不同条件下深井降温与热能利用的模式,揭示深井降温与热能利用的热能转换规律,同时完善相应的不同模式下的降温与热能利用设计方法。项目按计划任务内容完成了相关研究工作,经费支出合理,达到了预期目标,项目研究期间共发表论文52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43篇,出版著作3部;获得专利16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件,中国发明专利12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项目组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共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25名。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8次,加大推动了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HPLC 与 HPCE 结合测定复方湿生扁蕾胶囊中 6 种化学成分含量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深井开采原岩内部及其与风流的固-液-气三相耦合传热换湿热害形成机理研究
深部煤层开采矿井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防治煤矿井下粉尘的泡沫及其特性研究
热法磷酸热能利用的模型化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