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为解决当前防灾减灾和国土资源管治的科技需求,结合我国中长期重点科技规划,提出了本项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是:以全球变化科学理念为指导,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地调查、样品测试、遥感解译、地理信息系统构建、评价模型分析等技术为手段,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华南沿海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广东省三类不同地质-地貌单元的典型地区的人类活动-气候变化-表生地质环境变化-表生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规律,阐明其相互关联及机理,预测其演变趋势,并开发研究出一套符合于华南沿海不同地质环境条件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定量-半定量的、可操作性强的、能用于指导防灾减灾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期望丰富和发展地质灾害风险理论,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质量等方面发挥直接指导作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本项目性质为应用基础研究。本项目以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视角,运用野外实地调查、样品测试、遥感解译、地理信息系统构建、评价模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华南沿海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广东省的三类典型的不同地质-地貌单元的人类活动-气候变化-表生地质环境变化-表生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规律,阐明其相互关联及机理,预测其演变趋势,并开发研究出一套符合于华南沿海不同地质环境条件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定量-半定量的、可操作性强的、能用于指导防灾减灾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技术方法,同时初步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灾害矿物学”及其研究方法。. 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地质灾害风险与全球变化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研究思路,台风诱发灾害的时空分布与机制研究、山区人工边坡灾害规律分析,“灾害矿物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初探,新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构建,以及在政府部门组织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方面的实际运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应当是丰富和发展了地质灾害风险的科学理论,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直接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潜在经济效益。. 本项目已经发表成果7项,包括SCI论文1篇,博士学位论文1册,专著1部(待刊),国际国内会议论文4篇;此外,审稿中及撰写中成果10项,其中包括SCI期刊论文3篇,EI期刊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申请知识产权1项。2位项目负责人被选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及广东省相关地质灾害防治的专家库,参与了200多项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的咨询和评审工作,此外,还参加了多次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的组织和咨询工作,为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变化环境下广东旱涝时空变化规律与风险概率研究
基于遥感和现场观测的台风冲击对华南沿海海草分布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环境脆弱程度的比较研究
华南沿海台风巨灾风险分析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