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全球变暖后果的预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过去是未来的钥匙"。本项目选择我国北方气候敏感带呼伦湖、乌拉盖湖、达里湖、岱海为研究对象,通过高质量岩芯的AMS 14C年代学、沉积学、矿物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孢粉组合、介形虫组合及壳体化学、摇蚊组合、孢粉-气候转换函数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气温、降水量和代用指标的高分辨率时间序列,确定气候敏感带全新世大暖期的起止时间、增温幅度、降水分布及水热配置模式,揭示全新世极端事件的频次、变率和变幅,分析气候敏感带植被类型及物种多样性对不同速率和幅度增温过程的响应,分辨人类土地利用影响自然过程的时间和程度,探讨轨道和千年尺度东亚季风变化机制。气候敏感带代表性湖泊全新世记录的系统研究,将为科学评估全球变暖的环境效应奠定理论基础,为政府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全新世气候敏感带高分辨率的古温度、古降水、古植被变化序列的重建可为评估全球变暖的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对呼伦湖、达里湖、岱海以及乌拉盖沉积岩芯进行了年代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孢粉学、环境磁学和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并结合现代过程研究,建立了全新世大暖期东亚夏季风北缘的古温度、古降水、古植被的变化序列;确定了东亚夏季风北部边缘区全新世大暖期的起始时间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查明了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北缘的极端干旱事件的频次、变率和变幅。基于这些结果,提出了东亚夏季风强度在轨道和千年尺度上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和北极冰量共同驱动,在亚千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显著减弱主要受控于北半球高纬气候变冷。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Himawari-8/AHI红外光谱资料降水信号识别与反演初步应用研究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南海北部全新世古气候、古地理
滇西北全新世现代增暖古相似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一个植被-气候耦合模式的建立和全新世大暖期模拟研究
长江中游全新世微生物对古温度和古水文条件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