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有机、无机材料的优缺点,并充分利用这两类材料的优点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结构太阳电池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但在这类太阳电池中存在电子的输运效率低,且不能实现宽光谱吸收的不足,从而制约了这类太阳电池的发展。本课题以项目负责人在Nano Letters(IF:10.37)上发表的文章为基础,利用新技术制备一维有序纳米结构ZnO、窄带隙多尺寸量子点及有机/无机活性层,并将其应用到有机太阳电池中。重点研究一维有序纳米结构ZnO及多尺寸量子点生长动力学、形貌学、电学、光学特性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同制备方法下的活性层对激子的产生、扩散、解离及载流子输运的影响,特别是深入研究载流子及激子在界面处的特性,研究载流子在太阳电池内部的传输过程,以及电池的制备工艺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最终目标是实现界面特性的提高、载流子输运的增强、光谱吸收的拓宽以及电池制备工艺的改进,进而实现电池效率的提高。
以有机太阳电池及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为代表的第三代太阳电池,因其具有成本低、取材广、制备简单、理论效率较高、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备受关注,但也存在电子输运效率低、光谱的利用范围窄的不足。为了实现宽光谱吸收,项目开展如下的研究工作:①利用稀土掺杂半导体的上、下转换发光材料;②利用稀土掺杂氮(氧)化物及三氧化二铝下转换发光材料;③利用多尺寸(核壳)量子点。为实现高电子输运效率,项目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①利用一维有序纳米结构宽禁带半导体;②利用石墨烯。在详细研究上述材料特性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材料对电池的光谱响应及电子输运效应的调制机理、载流子在电池内部传输机制以及电池的制备工艺对电池性能的影响。项目最终实现了载流子输运的增强、光谱吸收的拓宽、电池制备工艺的改进及电池效率的提高,最高达到了5.13%。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对于太阳电池效率的提升、工作机理的完善方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宽光谱量子点材料及其器件应用
宽光谱吸收新型有机电子传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曲面异质结有机太阳电池研究
金纳米复合共振基元增强有机光伏器件的宽谱光吸收效率